7月6日,由天游ty8线路1线路2线路3、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省应急管理厅主办,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原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天游ty8线路1线路2线路3应急管理学院(筹)、天游ty8线路1线路2线路3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减灾中心、青海省地理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五届高原减灾与综合风险防范”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城北校区举行。
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长江大学、兰州大学、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湖北科技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政府机构的13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并作大会主旨报告。大会特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何书金、副主任朱晓华作为点评专家。学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崔廷辉,副校长曹广超出席会议,会议由高科院副院长刘峰贵教授主持。线下线上400余名师生和参会代表聆听了学术报告。
崔廷辉在致辞中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他指出,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高原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组建相关研究中心及科研团队,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筹划防灾应急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希望通过会议增进参会各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切实增强学校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上半场会议上,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总设计师张存杰研究员探讨了气候变化下基于CMA-CPSv3和作物模型对我国小麦生长期和产量的模拟,并展望了我国农作物产量模拟和预测的未来。兰州大学袁道阳教授针对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的地震构造和震害特征进行多方面的论述,并探讨了青藏块体北部未来强震的危险性和强度。华东师范大学殷杰教授从各国城市洪涝灾害及防范能力出发,以多维视角探讨了我国洪涝灾害综合风险预警、防范的措施和技术。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黄帅研究员探讨了富江地区边坡地震及地震复合灾害的应急评价与韧性防控技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戴尔阜就复杂网络模型对我国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风险评估进行探讨。西南交通大学严炎研究员探讨了基于地震动信号的滑坡、泥石流过程的重构与反演技术。
下半场会议上,长江大学特聘教授金继明探讨了黄土高原水文过程与极端降水的数值模拟。湖北科技学院徐新创教授就青藏高原地壳三位速度场与深部构造运动的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师范大学郝增超教授探讨了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曲阜师范大学贺山峰教授针对1949年以来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冯爱青高级工程师深入探讨了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技术与气候变化风险格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研究所王恺文副研究员围绕变化环境下的植被气孔响应对干旱预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魏本勇研究员探讨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的相关研究。
天游ty8线路1线路2线路3陈琼教授介绍了近几年来高原减灾工作情况、高科院防灾减灾科研团队和应急管理团队工作开展情况及未来展望。科研团队校内负责人刘峰贵、校外成员戴尔阜表示,欢迎更多学者加入高原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科研队伍和正在建设的应急管理队伍。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对各专题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何书金、副主任朱晓华从多个维度点评了各位专家的汇报,认为各位专家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预警、防范的前沿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及气候研究前沿,围绕我国灾害风险防范和气候变化实例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对推动高原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新时期高原减灾与防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